1.请你结合自己的医学科学研究谈一谈在科研选题时应如何贯彻“创新性原则”。 科研课题是要解决和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有那些未完全解决并能够解决的问题才算是课题。 而科研选题中需要遵循的“创新性原则”要求确定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的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预期可能获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成果,据有独创性和实效性。否则,就没有创造性,就不能作为研究的课题。 要创新就要提倡两种精神: 一是敢于怀疑,要有一个善怀疑的头脑,善于求异,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上、不唯书和不唯权威是从。只有不断寻求主动怀疑、否定、再创新再怀疑、再否定、再创新才能使自己在医学科学研究上有所突破。 二是敢于冒险,敢于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之中,要有专业的敏感性。我们需多阅读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顶级刊物文献,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应认识到,最好的选题不是现在的热点,而是在两三年后凸现出来的东西,这样才有可能领导一个方面的开拓性工作。 选题要体现“高”字,即高层次、高品位,把注重在学科领域内创新和体现国家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选题的准确与否,体现了对科学发展趋势的了解与预测,体现了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体现了对国家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目标的理解程度。如多关注国家973规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招标指南等,可以为自己的医学科学研究方向指明大方向。 选题要体现“深”字,即思想观点要深刻、厚重,尤其是科学发展至今天,人类已进入大科学时代,当代生命科学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冲击下, 正在发生着一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医学也将进入“分子医学”、“基因医学”时代,同时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涌现,如生物芯片、基因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等。因此,在科研选题中,我们应树立现代科学的“大科学观念”, 树立“基因观念”、“基因病理学观念”并使相应的科研思维模式、方法和手段都有所转变,挖掘自己在医学科学研究选题的深度。 选题要体现“广”字,即视野广、涉及问题广、解决问题的知识面广、解决问题的方法广。我们要在学科的融合、交叉和综合中体现创新,从多学科的融合中提出新问题,选出新方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通过与其它学科新理论的参与,共同设计研究方案的解决途径,达到学术理论之间的碰撞、互补和衔接,如免疫学—临床免疫学, 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病学,生物化学—临床生物化学等等。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医学科学研究可充分吸收其研究成果,来阐明疾病的发生机理,进而建立新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总之,创新性是医学科研的灵魂,是整个工作的“亮点”。其重要的标志就是看有无新技术、新理论。创新性是医学研究的核心,是衡量研究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 2.如何理解临床上要从看“病”转变为看“病人”。 过去五十年,医学教育太偏重自然医学和科学技术,结果是培养的医生在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上出类拔萃,而其社会价值和人文意义却捉襟见肘。人文精神的失落,具体体现在医学教育的人文缺失、医疗服务的非人性化、医学目的异化、医疗技术发展的社会伦理问题,人的医学变成了病的医学。 现在WHO给健康的定义是“体格、精神和社会能力的完全良好状况,而不仅仅是不生病和虚弱”,于是出现了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新概念。这些新观念、新概念的出现是对卫生事业的新要求,并促使了社会对人性的呼唤,促使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即医学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和科学精神为武器和手段,要以人文为出发点和目的,使临床上以病人为中心,从看“病”转变为看“病人”。 例如,市场经济的大发展,打乱了原有社会利益格局,在我国法制建设和分配制度滞后的情况下,卫生人员传统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人心态失衡,削弱了为病人服务思想;新仪器、新设备、新诊疗手段的大发展,很容易把医生注意力引向疾病本身和对新诊查方法的依赖,无形中削弱了对临床思维的重视。社会发展,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出现了尊重病人权益的社会要求。因此,“以病人为中心”的重新提起,是当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特定环境在卫生事业中的折射。 我们需要认识到,医学的服务对象是病人,提供的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病人有感情的需要,拥有相同的尊严和权利,有自身的个性特征。临床上从看“病”转变为看“病人”,就要更多考虑一些方便病人问题。如在可能条件下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就医、住院环境,尽量减少患者的紧张、恐惧、烦躁、不安,使其尽可能舒适放心;如何使病人尽快了解医院工作程序和方法,适应就医环境;利用计算机联网等现代手段简化就诊手续,减少病人劳累;如何使病人不要过于操心和劳累就能受到各种检查和治疗等等。 另外,临床治疗需要将“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树立医疗整体观念,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病不见人”。我国著名内科学家张孝骞说:“病人的思想感情和家庭、社会等因素,可能同所患疾病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唯有同病人密切接触,才能直接地、更完整地获得有关资料”。只尊重病人权益是不够的,还应该调动病人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对自己的医疗工作。 总之,从看“病”转变为看“病人”,含义深刻,内容丰富,不能把它简单化、形式化,只限于方便病人。这种改革牵涉医院的方方面面,也牵涉整体卫生工作的宏观调控,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 3.谈谈循证医学对自己临床实践带来的新要求和新变化。 循证医学是有意识的、明确地、审慎地利用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其中最好的证据应为最新的、经过严格设计的科学研究的证据,包括病因、诊断、预防、治疗、康复、预后等。实施循证医学意味着医生要参酌最好的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意见,进行临床决策。 循证医学要求我们医学专业研究生应①具有培养自己扎实的医学理论和精湛的临床技能;②积极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医学科学的进展,及时获取最佳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提高临床诊治技术和水平;③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如临床流行病学、Meta分析等方法。高素质的医生既是证据的使用者,又是证据的提供者,便要求我们在学校打好医学科研方法的基础。④具有爱职敬业,不断进取,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崇高医德。 在新变化方面,传统的经验医学要求医生的医学理论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积累是进行临床诊治的基础,其权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经验;而现代的循证医学要求除经验外,还需掌握临床科学研究方法,强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医学证据,利用科学方法正确评价和使用证据。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实践的基础,但不是充分的基础条件。而正确评价和利用医学文献所提供的证据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基础。 传统医学模式是以医生为中心,现代循证医学是以病人为中心。要求医生的临床决策必须要参考病人的意见。病人作为决策的受施者,理应参与决策的过程,即根据利弊的大小、个人经济承受的能力、个人经历与观念选择诊治方案。而医生需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其中充分考虑患者的期望和选择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因素。 4. 运用学过的理论并结合你的医学实践谈谈对医学和医生职业的理解。 (1)首先,医学是科学,一门研究人类健康维护与疾病诊疗、预防的科学。但医学并不是纯科学,医学还包含着其内在的人文性。若医学与人文性割裂、丢失,会导致医学实践中的历史洞察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 医学是人学,关涉着人类的命运。医学人文是一面职业精神的旗帜,是一套思想纲领,一个知识体系,一种智力生活,伴随着解放黑奴、反种族歧视、病人权利运动等一切为弱势群体争取权利的一系列现代启蒙与解放运动而勃兴。医学人文坚持最彻底的人本主义立场,倡导人道、人性优先原则,主张医学超越科学、技术、政治、政党、民族、国家,提供基于人性的救助与照顾。现代医学需要人文复兴,使其终极价值超越工具理性,通过“人文复兴”运动,恢复“人的医学”的本质面貌。 总之,医学应是科学性、人文性、社会性的统一。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它研究的是人类自身,而人类自身未知数最多,并且它在活的人体上施行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正如法布尔所说的“不管我们的照明灯烛把光线投射多远,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我们的四周都是未知事物的深渊黑洞”。另外对有些“病”,没有必要采取什么方法去治疗,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有什么方法有效,也许不治疗比用什么方法去治疗更好,也许最好的方法是不去治疗。医学实践要集中到患病的人的体验上,而不仅仅集中到治疗疾病的过程本身。 (2)医生这个职业在进行医疗救助时有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即躯体层面的救治,医者只是受职业与利益的征召完成一次例行公事,出租自己的技术与技能,他们只是技术的操纵者,精神、灵魂处于一种“离场”状态,处置的是“他者”的疾病与创伤。 第二境界即身心层面的拯救,其施救着眼于患者的身心痛苦,医者也是全心身投入的,有道德使命感的驱使,同时,也有施舍情怀,医者通过“倾心”服务,“悉心”投入,获得“感同身受”的同情、共情感受,病人的体验、意志力也常常会映照、感染医者。 第三境界即心灵层面的救赎,医生不再是事件的客体,不只是对病者的施救,而包含自我的职业与生命价值的实现,不仅“躯体”在场,而且“灵魂”在场,浸透着身-心-灵的交流,医者认定他者的痛苦是自我的痛苦理解,对他者的施救是自我需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