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谈当前形势下影响中日关系的潜在国际因素。 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客观上影响中日关系发展 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促成了中日关系回暖现象: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格局,还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的未来走向。经济全球化并不简单意味着生产资料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还带动了贸易的自由发展和资本的国际流动。由于经济联系的主体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自然要在某种契约的基础上建立程度不同的双边或多边关系,使世界及区域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世界各国都把经济领域的合作放在首位,因此经济意识形态比政治因素更能影响国家间关系。 ②国际政治格局转化影响中日关系走向: 当历史的脚步踏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整个世界迎来了又一次巨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逐步消亡,长期孕育着的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显现,并开始逐渐发挥作用。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多极化不仅意味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终结,而且意味着政治上多中心的形成,经济上集团化、区域化的发展,文化上多元化和多种价值观念的自由竞争。各方应该采取大度、开放、包容的态度,相互补充、各有侧重、互利共赢,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的挑战,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⑵中、日、美三国间利益重新定位 冷战结束后,中、美、日均将注意力转向发展经济,将获取经济利益作为国家政策的首要目标,因此中、美、日都需要并希望亚太地区保持和平与稳定。在中、美、日三边关系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明显上升,安全因素相对下降,经济成为三国相互关系中的首要因素,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日美三国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继续按照冷战思维来处理三国间关系,蓄意寻求对抗,则是过时的、不可取的政策。中国希望同美国和日本保持稳定健康的关系,这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而且也符合美国和日本的利益。
2.论述中国传统儒家的民生理想以及中国四代领导人的民生贡献 富民和教民是儒家民生理想的两个基本方面。儒家主张先富后教,先富民后富国,并提出了种种富民教民的具体措施,比如节用薄赋、使民以时、制民之产等。其中关于富民,儒家主张“节用薄赋”、“使民以时”和“制民之产”。节用薄赋是历代儒者都把节制用度看作是富民的基本措施之一,所讲的节用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希望统治者奉行节约,从而减少人民的负担;使民以时是指不仅要减少对百姓财富的征取,还倡导减少对百姓劳力的使用,因为劳力是从事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民富的基本条件;制民之产就是指要想使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必须让老百姓有足够高的物质生活水平,至少要让人民达到温饱水平。 儒家的民生思想,是其民本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在基本的价值取向上,儒家所主张的“先富后教,先富民后富国”仍是我国当今在改善民生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十三大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十七大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都是遵循先富后教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临的主要民生问题是城乡居民的衣食之忧,因此丰衣足食是当时的主要目标。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如今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健全的社会保障、优美的生活环境、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等,日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愿望,也成为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民生水平的提高,发展生产是基础性的前提,要发展生产,就要维护好、保障好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不仅要保证劳动力的数量,而且要保证劳动力的质量,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所以,我们今天一方面要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来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水平,这些都是中国领导人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3.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纲要》相关规定,回答: ⑴《教育纲要》的亮点和特点 ⑵如何理解现代大学制度 ⑴《国家中长期教育纲要》的亮点和特点有: ①第一次明确确定“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 ②第一次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③第一次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④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⑤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思想; ⑥第一次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列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 ⑦第一次提出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⑧第一次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列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 ⑨第一次明确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⑩第一次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 ⑵《教育规划纲要》既重视教育宏观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更加重视教育微观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如果说,学校是教育的细胞,现代学校制度便是学校的灵魂。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整体要求,《教育规划纲要》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列为重要内容,旨在推进依法治教,克服行政化倾向;旨在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旨在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二是要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三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新的管理模式;四是引入社会评价监督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五是推进各类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