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3
1.请你结合自己的医学科学研究谈一谈在科研选题时应如何贯彻“创新性原则”。
科研课题是要解决和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有那些未完全解决并能够解决的问题才算是课题。
而科研选题中需要遵循的“创新性原则”要求确定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的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预期可能获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成果,据有独创性和实效性。否则,就没有创造性,就不能作为研究的课题。
要创新就要提倡两种精神:
一是敢于怀疑,要有一个善怀疑的头脑,善于求异,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上、不唯书和不唯权威是从。只有不断寻求主动怀疑、否定、再创新再怀疑、再否定、再创新才能使自己在医学科学研究上有所突破。
二是敢于冒险,敢于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之中,要有专业的敏感性。我们需多阅读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顶级刊物文献,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应认识到,最好的选题不是现在的热点,而是在两三年后凸现出来的东西,这样才有可能领导一个方面的开拓性工作。
选题要体现“高”字,即高层次、高品位,把注重在学科领域内创新和体现国家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选题的准确与否,体现了对科学发展趋势的了解与预测,体现了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体现了对国家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目标的理解程度。如多关注国家973规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招标指南等,可以为自己的医学科学研究方向指明大方向。
选题要体现“深”字,即思想观点要深刻、厚重,尤其是科学发展至今天,人类已进入大科学时代,当代生命科学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冲击下, 正在发生着一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医学也将进入“分子医学”、“基因医学”时代,同时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涌现,如生物芯片、基因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等。因此,在科研选题中,我们应树立现代科学的“大科学观念”, 树立“基因观念”、“基因病理学观念”并使相应的科研思维模式、方法和手段都有所转变,挖掘自己在医学科学研究选题的深度。
选题要体现“广”字,即视野广、涉及问题广、解决问题的知识面广、解决问题的方法广。我们要在学科的融合、交叉和综合中体现创新,从多学科的融合中提出新问题,选出新方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通过与其它学科新理论的参与,共同设计研究方案的解决途径,达到学术理论之间的碰撞、互补和衔接,如免疫学—临床免疫学, 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病学,生物化学—临床生物化学等等。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医学科学研究可充分吸收其研究成果,来阐明疾病的发生机理,进而建立新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总之,创新性是医学科研的灵魂,是整个工作的“亮点”。其重要的标志就是看有无新技术、新理论。创新性是医学研究的核心,是衡量研究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
2.如何理解临床上要从看“病”转变为看“病人”。
过去五十年,医学教育太偏重自然医学和科学技术,结果是培养的医生在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上出类拔萃,而其社会价值和人文意义却捉襟见肘。人文精神的失落,具体体现在医学教育的人文缺失、医疗服务的非人性化、医学目的异化、医疗技术发展的社会伦理问题,人的医学变成了病的医学。
现在WHO给健康的定义是“体格、精神和社会能力的完全良好状况,而不仅仅是不生病和虚弱”,于是出现了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新概念。这些新观念、新概念的出现是对卫生事业的新要求,并促使了社会对人性的呼唤,促使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即医学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和科学精神为武器和手段,要以人文为出发点和目的,使临床上以病人为中心,从看“病”转变为看“病人”。
例如,市场经济的大发展,打乱了原有社会利益格局,在我国法制建设和分配制度滞后的情况下,卫生人员传统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人心态失衡,削弱了为病人服务思想;新仪器、新设备、新诊疗手段的大发展,很容易把医生注意力引向疾病本身和对新诊查方法的依赖,无形中削弱了对临床思维的重视。社会发展,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出现了尊重病人权益的社会要求。因此,“以病人为中心”的重新提起,是当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特定环境在卫生事业中的折射。
我们需要认识到,医学的服务对象是病人,提供的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病人有感情的需要,拥有相同的尊严和权利,有自身的个性特征。临床上从看“病”转变为看“病人”,就要更多考虑一些方便病人问题。如在可能条件下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就医、住院环境,尽量减少患者的紧张、恐惧、烦躁、不安,使其尽可能舒适放心;如何使病人尽快了解医院工作程序和方法,适应就医环境;利用计算机联网等现代手段简化就诊手续,减少病人劳累;如何使病人不要过于操心和劳累就能受到各种检查和治疗等等。
另外,临床治疗需要将“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树立医疗整体观念,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病不见人”。我国著名内科学家张孝骞说:“病人的思想感情和家庭、社会等因素,可能同所患疾病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唯有同病人密切接触,才能直接地、更完整地获得有关资料”。只尊重病人权益是不够的,还应该调动病人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对自己的医疗工作。
总之,从看“病”转变为看“病人”,含义深刻,内容丰富,不能把它简单化、形式化,只限于方便病人。这种改革牵涉医院的方方面面,也牵涉整体卫生工作的宏观调控,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
3.谈谈循证医学对自己临床实践带来的新要求和新变化。
循证医学是有意识的、明确地、审慎地利用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其中最好的证据应为最新的、经过严格设计的科学研究的证据,包括病因、诊断、预防、治疗、康复、预后等。实施循证医学意味着医生要参酌最好的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意见,进行临床决策。
循证医学要求我们医学专业研究生应①具有培养自己扎实的医学理论和精湛的临床技能;②积极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医学科学的进展,及时获取最佳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提高临床诊治技术和水平;③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如临床流行病学、Meta分析等方法。高素质的医生既是证据的使用者,又是证据的提供者,便要求我们在学校打好医学科研方法的基础。④具有爱职敬业,不断进取,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崇高医德。
在新变化方面,传统的经验医学要求医生的医学理论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积累是进行临床诊治的基础,其权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经验;而现代的循证医学要求除经验外,还需掌握临床科学研究方法,强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医学证据,利用科学方法正确评价和使用证据。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实践的基础,但不是充分的基础条件。而正确评价和利用医学文献所提供的证据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基础。
传统医学模式是以医生为中心,现代循证医学是以病人为中心。要求医生的临床决策必须要参考病人的意见。病人作为决策的受施者,理应参与决策的过程,即根据利弊的大小、个人经济承受的能力、个人经历与观念选择诊治方案。而医生需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其中充分考虑患者的期望和选择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因素。
4. 运用学过的理论并结合你的医学实践谈谈对医学和医生职业的理解。
(1)首先,医学是科学,一门研究人类健康维护与疾病诊疗、预防的科学。但医学并不是纯科学,医学还包含着其内在的人文性。若医学与人文性割裂、丢失,会导致医学实践中的历史洞察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
医学是人学,关涉着人类的命运。医学人文是一面职业精神的旗帜,是一套思想纲领,一个知识体系,一种智力生活,伴随着解放黑奴、反种族歧视、病人权利运动等一切为弱势群体争取权利的一系列现代启蒙与解放运动而勃兴。医学人文坚持最彻底的人本主义立场,倡导人道、人性优先原则,主张医学超越科学、技术、政治、政党、民族、国家,提供基于人性的救助与照顾。现代医学需要人文复兴,使其终极价值超越工具理性,通过“人文复兴”运动,恢复“人的医学”的本质面貌。
总之,医学应是科学性、人文性、社会性的统一。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它研究的是人类自身,而人类自身未知数最多,并且它在活的人体上施行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正如法布尔所说的“不管我们的照明灯烛把光线投射多远,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我们的四周都是未知事物的深渊黑洞”。另外对有些“病”,没有必要采取什么方法去治疗,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有什么方法有效,也许不治疗比用什么方法去治疗更好,也许最好的方法是不去治疗。医学实践要集中到患病的人的体验上,而不仅仅集中到治疗疾病的过程本身。
(2)医生这个职业在进行医疗救助时有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即躯体层面的救治,医者只是受职业与利益的征召完成一次例行公事,出租自己的技术与技能,他们只是技术的操纵者,精神、灵魂处于一种“离场”状态,处置的是“他者”的疾病与创伤。
第二境界即身心层面的拯救,其施救着眼于患者的身心痛苦,医者也是全心身投入的,有道德使命感的驱使,同时,也有施舍情怀,医者通过“倾心”服务,“悉心”投入,获得“感同身受”的同情、共情感受,病人的体验、意志力也常常会映照、感染医者。
第三境界即心灵层面的救赎,医生不再是事件的客体,不只是对病者的施救,而包含自我的职业与生命价值的实现,不仅“躯体”在场,而且“灵魂”在场,浸透着身-心-灵的交流,医者认定他者的痛苦是自我的痛苦理解,对他者的施救是自我需要,包括美德的唤起、幸福感的开掘,人类正义与德性的发现,医者通过对病人的施救实现自我对苦难的咀嚼、体验,感悟,心灵升华、精神飞翔,这种救治是道德升华、精神净化、灵魂归依的仪式。
正如美国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所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生的素养要将科学与人文交融,既有完备的知识基础、优秀的思维品质、有效的工作方法,也要有和谐的相互关系、健康的身心状态。
我们医学生在研究生期间要感悟医者应有的仁性、悟性、理性、灵性,积极培养自己的职业洞察、职业智慧与职业精神。在学习医学过程中发现乐趣,使探索医学成为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在行医中的情趣。
我们要铭记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做到心路清晰、心地善良、心灵平静,载负、维护、体现医生这个职业的精神道德底线。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二者应如何协调发展.
答: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一)远古时期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例如对“图腾神”的崇拜,对”自然神”的崇拜,
著名作家何星亮曾在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一书中“无论是帝王将相和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要拜倒在大自然的脚下。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自然神和丰富多彩的自然崇拜文化现象”。
(二)农业文明与朴素的生态智慧
(三)工业文明与“征服自然”的代价
二、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一)人类是自然之子
(二)类在自然界的双重地位
首先,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它具有自然界成员的属性。
其次,人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
(三)主客体的分化和对象性关系的形成
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以人的目的性指向为线索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人靠自然界生活,人依赖于自然界。
另一方面,人以自己的存在和活动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
(四)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1.实践造成主客体分化
2.实践促使客体主体化
3.实践促使主体客体化
4.实践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人与自然应该协调发展:
新世纪人类面临着诸多的全球性问题:
(一)人口问题
(二)环境污染问题
(三)资源短缺问题:一是非再生资源趋于枯竭
二是可再生资源入不敷出的状况日益加剧;
三是大量肥沃的土壤因失去森林和植被的保护而流失,大量耕地一步一步消失在混凝土和沥青之下。
(四)生态系统失调问题
要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首先要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认为:
呈现在人类面前的自然界原本是一个多样性的价值体系,除了经济价值外,还有生命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精神价值等。这种价值是生命和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它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其次要注重生态伦理学的学习,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天地参等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协调发展的总要求,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同时防治环境为题,维系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状态。再次我们要推崇可持续发展理论,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决策,我们要健全政策体系,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市场
经济控制,健全法制体系,提高科技保障,优化能源结构。具体措施诸如:
一是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认真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坚决控制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对违法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检查、整顿,禁止建设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和使用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
二是继续开展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工作,实实在在解决困扰人民群众的突出环境问题。国家批准的“十五”环保计划确定的重点工程要有明显进展,建设一批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确保国家“十五”环保计划的实现。
三是继续开展“清理整顿不法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查处一批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违法企业和责任人。实施排污许可制度,落实《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加强污染防治。
四是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完成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示范工程。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监管。开展重点地区土壤环境监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
五是开展放射源专项清理和废弃放射源收贮活动,消除放射性污染隐患。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做到核安全万无一失。
六是继续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化和推广生态省(市、县)、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等试点示范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和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促进制定全面发展的干部考核制度。
七是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依法强化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加强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及时发布各类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加强核与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八是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开展对决策者、企业家、公众、青少年环境教育和培训,提高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九是加强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环保理念、管理经验以及技术和资金。做好国际环境履约和对外环保宣传,加强沟通,增进理解,树立对全球环境问题负责的大国形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结合专业知识,论述基因组学给医学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答:人类基因组正式图谱的公布,是对人类基因组基本面貌的首次揭示,为医学的新发展
展现了崭新的激动人心的前景;同时也标志着基因组研究已开始从揭示其结构走向揭示其
功能,整个生命科学进入了全基因组时代。
例如,人们发现了一些原癌基因以及抑癌基因,这些基因的发现使人们对于肿瘤的发生以及机制及肿瘤治疗提高到了新的阶段。一些抑癌基因如APC、RB 、p53、WT-1、P16、NF-1、BRCA-1、BRCA-2、VHL在正常人体对于抑制肿瘤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B基因是人类发现最早的抑癌基因,p53基因的突变在大部分肿瘤中都有发生,一些原癌基因如sis、erbB、fms、trk、src、abl、raf、ras、jun、fos、myc等,都与肿瘤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通过对基因组的研究,了解到这些基因,对于我们解释肿瘤的发生机制有着巨大的帮助,随着研究进展我们发现大多数肿瘤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带来的,这给我们针对基因突变来治疗肿瘤带来了诸多困难。但是有些肿瘤是单基因突变造成的,这给医学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现在人类已经通过针对单一基因靶向治疗来治疗这些单一基因突变发生的肿瘤。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即M3型白血病是由于t(15;17)(q22;q21),该易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PML(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RAR(维A酸受体基因)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所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陈赛娟提出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此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成为了可以治愈的肿瘤疾病。现已证实,RET在甲状腺髓样癌和乳头状癌的发病机制中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几乎在所有的遗传型MTC,包括家族性MTC、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MEN2A)及MEN2B(约占MTCs的25%)患者中都能检测出滤泡旁C细胞RET基因点突变。
在散发型MTC患者中同样存在RET基因突变,只是其涉及的核苷酸密码子有所不同,几乎所有具有MEN2A及MEN2B染色体型的患者都会发生MTC,因此RET基因突变筛查有益于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
滤泡细胞RET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PTC发生的早期事件。原癌基因RET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又例如肺癌的辅助治疗现在已经从上世纪的化疗时代逐渐转向靶向治疗的时代。靶向治疗治疗方式的产生就是基于人类对基因组学研究的成果,现在靶向治疗的药物诸如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厄洛替尼、培美曲塞、阿法替尼、克唑替尼、贝伐单抗,都是基因组学研究给医学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论述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或必要性原则)选定的研究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考虑课题的价值
第二,注意将近期需要与长远需要的结合
第三,要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关系
2.创造性原则(或创新性原则)
确定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的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预期可能获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成果,具有独创性和实效性。否则,就没有创造性,就不能作为研究的课题。要创新就要提倡两种精神:
一是敢于怀疑(质疑)
二是敢于冒险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说,选定的课题必须有事实或科学理论作根据,要持之有故,选之成理。具体说,要以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南,从事实出发,从科学出发,坚持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和愿则
4.可行性原则
所谓可行是说, 选题时必须考虑课题可能预期完成的主、客观条件。要根据实际具备和经过努力能具备的条件去选题。
具体说,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正确评价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水平
第二,正确评价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第三,发挥主观能动性
5.效益性原则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如何看待环境与现代健康观,并举例说明.
现代健康观是 现代健康概念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是对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的有力补充和发展,它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又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
1躯体健康。
(生理健康)躯体健康是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无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的状态;广义的心理健康还包括心理调节能力,发展心理效能能力。
3社会适应良好。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于社会现状有清晰、正确的认识。既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注重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对于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怨天尤人,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去解决。当发觉自己的理想与愿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时,能够迅速地进行自我调节,以求与社会发展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妄自尊大和一意孤行。
4道德健康。道德健康是指能够按照社会规范的细则和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能为人们的幸福做贡献,表现为思想高尚,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 而 环境 是人们 赖以生存的介质,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中,他的每个微小的的变化都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收益或者是灾难。我们是大自然的一员,我们的生活深受其影响,所以我们必须维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例如,最近有科学家认为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使人的寿命增加10~25年,这充分说明环境在健康长寿忠的重要性。居住环境与长寿的密切相关,古代养生专家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如孙思邈说:山林深远,故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阜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局者安。 他自己就选择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中居住,一直活到百岁以上。再如清代养生家曹慈山虽居城中,但他“辟园林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松数千株,凤涛倾耳,如置身于岩壑。在这种环境中活到90多岁,可见古人的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周易是5000年前的 东西,尤其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我们应该结合运用人体科学,人类生态学,环境地学,环境心理学,医学地理学,建筑美学,环境哲学等最新的科学和哲学理论,认清人体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无时无刻不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因此,阳光空气水质地磁声音色彩、温湿度、电磁辐射、和病原体是否存在等等因素,他们都将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构成了环境与健康的科学内容,这就是新的环境学概念。
又例如,时空人感应研究内容,也解释了人与环境的紧密相关性,
1. 宇宙微波辐射与人的关系。水可以吸收微波能量。而人体70%为水,所以人体亦能较好的吸收微波能量,而影响到人体很多方面。
2. 太阳、月亮、其他星球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如月球对妇女经有影响,太阳对认得情绪有影响。
3. 房屋的四周环境对人的影响。
4. 房屋内、外结构和布局对人的影响。电视机所放置在不同的房屋或同一房间内不同的位置,接收效果都有所不同,人在房屋中所处的位置也同电视机一样,不同位置所受的影响不同。
5. 地球磁场与人的关系。前苏联神经生理学家尤 霍夫珞指出:磁场的变化能够改变人的运动活性,影响学习和记忆,强磁场易使人激动和疲劳,抵抗力下降,大脑反应迟缓,行动迟缓。
6. 房屋的布置和居住的关系:因人固有的生物节律,建筑物等也有他的节律。
7. 色彩分布同人的关系等等。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论述什么是医学模式及其历史演变,以及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和社会的作用。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在观察和处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时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是人们在与疾病抗争以及认识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医学的总体认识。医学模式可以认为是科学研究的模型化原则在医学中的应用,它既是人们对于医学认识的结果,又代表了一种医学研究方法
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一)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三)机械论医学模式(四)生物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和社会的作用
一、现代医学模式增加了医学的人文内涵
二、现代医学模式为医学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三、现代医学模式导致医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四、现代医学模式将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
五、现代医学模式将促进医学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现代医学模式有利于医学目的的重新审定
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生物模式逐渐转化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当今医疗卫生服务亦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与社会因素,开始更加注重对人的深层次关怀,注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生命价值。表明加强医学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是对当代医学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当代医学教育必备的基本内容,也是当代医学教育的前进方向。神经内科诊疗中的人文关怀,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医疗实践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在提供必需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上,满足他们在精神、文化、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要关注病人的生活质量,维持病人的尊严和价值,促进病人身心健康,体现对人和人的生命的全面关注,人文关怀精神是现代医学发展中必须具备的要素。
神经内科病人病情重、病程长,病人或家属可能出现一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甚至于无理取闹。这就要求与其沟通时要注意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体谅,以实际行动来感动病人,提高其对医务人员的理解与信任,杜绝各种纠纷。对病人的疾病和痛苦给予积极的关注,积极进行健康宣教,努力营造善待生命,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现代医学模式导致医学思维方式的转变系统分析是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思维方法的客观要求: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认识论的级成部分,它在主体认识客体过程中,总是以一定的认识论原则为前提的,是服从于一定的认识论原则的。医学观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标志着医学认识论的原则从形而上学的机械观变为辩证的系统观,因此,医学思维方法也要服从于这一新的原则,即按照系统观点,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和综合健康与疾病。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思维方法至少提出五个方面的新要求:
首先,医学思维对象从以人体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一自然系统,人一社会系统为中心。
其次,要求医学思维方法的逻辑本质由严格决定性转变为不确定性。
第三、强调从系统的各要素即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作,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功能上去综合考察其相互联系。
第四、对模拟方法的基础从以机体结构相似转向以功能相似。比如,对人脑的探剖将严重破坏脑机制,所以目前脑科学主要根据“黑箱”方法的原理,用脑电波来揭示人脑活动规律。
第五、整个医学思维的向度由一维转变为多元互补。由于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因此医学不再拘泥于单向的理论追求,而是愈来愈多地借助多元的立体的思维方式。
下一篇:基因分子生物学课程复习资料
上一篇:2013年11月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报名通知